电影芝加哥剧情及结局解析


基本信息

《芝加哥》(英文名:Chicago,又译:漫舞芝加哥)是一部于2002年上映的美国歌舞喜剧犯罪电影,由罗伯·马歇尔执导,比尔·康顿编剧,蕾妮·齐薇格、凯瑟琳·泽塔-琼斯、理查·基尔主演。本电影改编自同名音乐剧,内容探索爵士时代期间在芝加哥的名流、丑闻和贪污腐败为主题。[1]《芝加哥》以薇玛·姬利(凯瑟琳·泽塔-琼斯 饰演)和萝西·哈特(蕾妮·齐薇格 饰演)为中心,这两名女杀人犯在1920年代的芝加哥一起坐牢等待审判。薇玛是杂耍演员,而萝西是家庭主妇,她们为了免受绞刑而要争取声誉。

《芝加哥》在2003年获得6项奥斯卡金像奖,包括最佳影片等,而这也是自1968年《孤雏泪》获得此奖项后,睽违30年再度由歌舞片拿下最佳影片奖。

完整剧情

在1924年左右的芝加哥,天真的罗克茜·哈特(Renée Zellweger饰)来到一家夜总会,观看明星维尔玛·凯利(Catherine Zeta-Jones饰)表演《All That Jazz》。罗克茜和情人弗雷德·凯斯利(Dominic West饰)一起到场,希望通过他获得一份杂耍表演的工作。表演结束后,维尔玛因发现丈夫和妹妹维罗妮卡在床上而杀害他们被捕。不久后,弗雷德向罗克茜坦白,他曾谎称自己有关系是为了与她上床,愤怒的罗克茜连开三枪打死了弗雷德。罗克茜说服她的丈夫阿莫斯(John C. Reilly饰)承认罪行,告诉他这是一个闯入的盗贼,他不必担心,他会没事的。然而,当警察指出受害者是曾卖给哈特一家家具的弗雷德·凯斯利时,阿莫斯放弃了谎言,声称弗雷德死的时候他已经到家了(《Funny Honey》)。罗克茜被送往库克县监狱。

到达监狱后,她被安排在杀人女犯区,由腐败的狱卒“妈妈”莫顿(Queen Latifah饰)负责,她接受贿赂并为犯人提供香烟和违禁品(《When You’re Good to Mama》),等待审判。罗克茜遇到了维尔玛,并了解了其他女犯人的背景故事(《Cell Block Tango》)。罗克茜决定聘请维尔玛的律师比利·弗林(Richard Gere饰)(《All I Care About》),并说服她的丈夫去找他。弗林和罗克茜在新闻发布会上操纵媒体,重新塑造罗克茜的形象,让芝加哥爱上她(《We Both Reached for the Gun》)。罗克茜成为库克县监狱的新晋名人(《Roxie》),这令维尔玛感到不满,而妈妈则感到高兴。维尔玛渴望重返聚光灯下,试图说服罗克茜与她在出狱后合作开办杂耍表演(《I Can’t Do It Alone》)。为了报复维尔玛之前的嘲笑,罗克茜傲慢地拒绝了,两人展开了互相竞争的斗争。

一位女继承人(Lucy Liu饰)因三重谋杀(她杀死了丈夫和两名与他同床的女人)被捕后,罗克茜发现自己被媒体忽视,被弗林冷落。得知自己的名字没有登上报纸后,罗克茜通过谎称自己怀孕(医生证实了这一点,暗示她勾引了医生)重新吸引了公众的注意。随着媒体的追逐,阿莫斯依然被忽视(《Mister Cellophane》)。罗克茜目睹了另一名因被错误指控而被处决的囚犯的绞刑,这激发了她对自由的渴望。罗克茜和比利设计了一场无罪辩护的计划,利用她的明星效应和同情票。

她的审判成为了一场媒体的狂欢(《Razzle Dazzle》),由报纸记者兼电台名人玛丽·阳光(Christine Baranski饰)的煽情报道推动。审判对罗克茜有利,直到维尔玛出现并拿出罗克茜的日记。为了获得豁免,维尔玛读出了日记中可能定罪的条目;然而,比利成功地让她脱身。罗克茜的知名度短暂:审判一结束,公众的注意力转向了新的杀人犯。罗克茜离开法院后,比利告诉她,在芝加哥,没有什么能比新鲜的新闻更吸引人。罗克茜向阿莫斯坦白她为了出名假装怀孕。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但暗示阿莫斯在此时离开了她。

失去一切后,罗克茜再次尝试追求舞台生涯,但收效甚微(《Nowadays》)。不久,处境同样艰难的维尔玛接近了罗克茜,愿意复活两人组合的表演。罗克茜起初拒绝,仍未释怀两人在狱中的敌意,但维尔玛指出:“只有一个行业,这些问题都不算问题:娱乐业。”最终,两名女犯不再面临牢狱之灾,终于成为了她们梦寐以求的大明星(《Nowadays/Hot Honey Rag》)。电影以罗克茜和维尔玛在热情观众(包括妈妈和比利)的掌声中接受致敬为结尾。

结局解析

《芝加哥》的结局是角色经历欺骗、名声和追寻美国梦的旅程的高潮。影片的结尾将各种叙事线索联系在一起,解决了冲突,并反思了爵士时代的名声和正义的本质。

影片的结局反映了名人文化的周期性以及反复无常的公众对耸人听闻的故事的胃口。结尾还强化了影片的主题:操纵、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名声以及媒体的腐蚀影响。

影片结尾的关键元素之一是贯穿整部电影的法庭戏剧。故事围绕洛克西·哈特(蕾妮·齐薇格饰演)展开,她是一名想要成为杂耍演员的人,在一怒之下杀死了她的情人,之后卷入了一场谋杀案审判。维尔玛·凯莉(凯瑟琳·泽塔-琼斯饰演)是一名同狱囚犯和杂耍演员,也因谋杀而受审。这两个女人都聘请了狡猾而投机取巧的律师比利·弗林(理查德·基尔饰演)为她们辩护,并操纵媒体以确保她们无罪释放。

随着审判的进行,媒体对罗克西和维尔玛的报道愈演愈烈。法庭变成了她们表演的舞台,充满了朗朗上口的音乐和耸人听闻的犯罪重演。渴望丑闻和戏剧性的公众热切地观看着这场盛会,让罗克西和维尔玛暂时成为名人。

当罗克西被判无罪时,影片的结局发生了惊人的转折。法庭上爆发出欢呼声,罗克西作为新星被推到了聚光灯下。这一结局反映了名声的短暂性和随意性,表明在芝加哥的世界里,正义不是盲目的,而是很容易被魅力和操纵所左右。

结尾部分也深入探讨了幻想与现实的主题。在整部电影中,真实与角色幻想的产物之间的界限很模糊。这在风格化的音乐剧中很明显,这些音乐剧通常代表角色的内心想法和欲望,而不是文字事件。结尾强化了这一主题,因为 Roxie 新获得的名人地位被描绘成一场迷人而梦幻的事件,充满了崇拜的粉丝和胜利的音乐剧。

然而,随着影片的高潮,幻想开始破灭。罗克西的聚光灯时刻很短暂,她很快意识到公众的注意力是变化无常的。影片的结尾强调了名人的短暂性以及追求名声所带来的空虚。

与罗克西最初的成名历程相反,维尔玛·凯利经历了命运的逆转。维尔玛曾经是杂耍剧的主角,但她发现自己被罗克西的新名气所掩盖。故事情节的这一转折探讨了名气的周期性,一个人的崛起往往与另一个人的衰落同时发生。

影片的最后几幕反思了角色行为的后果。尽管被宣判无罪,罗克西还是不得不面对她追求名声的空虚。围绕着她的审判和随后的名人地位的迷人幻想被剥去,露出了其下的空虚。

在一个令人心酸的时刻,罗克西回归平凡的生活,意识到她追逐的梦想最终无法实现。这个内省的时刻为罗克西的角色增加了深度,表明在名人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个女人,她正在努力应对自己选择的后果。

《芝加哥》的结局也体现了媒体腐败影响这一主题。整部电影都把媒体描绘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可以塑造公众的看法并操纵司法系统。精明的律师比利·弗林巧妙地利用媒体来创造符合其客户利益的叙事。

影片的结尾强调了媒体与名人之间的共生关系。随着洛克西成为一时轰动的明星,媒体从轰动性的故事中获益,反过来,洛克西利用媒体来维持她转瞬即逝的名人地位。这部关于名气与媒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评论与当代名人崇拜文化和 24 小时新闻周期产生了共鸣。

电影背景

芝加哥为美国音乐电影,于 2002 年上映,改编自鲍勃·福斯1975 年的百老汇戏剧,歌曲由约翰·坎德和弗雷德·艾布创作。

《芝加哥》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演员们的表演尤其受到好评。这部电影在2003 年获得了六项奥斯卡金像奖,包括最佳影片奖,成为自1968 年的《雾都孤儿》以来第一部获得最佳影片奖的音乐剧。泽塔-琼斯凭借她的表演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女配角奖和评论家选择电影奖最佳女配角奖。泽尔维格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奖 – 音乐剧或喜剧类电影,基尔获得了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奖 – 音乐剧或喜剧类电影。

电影情节的灵感来自 1924 年两名芝加哥女性,她们被指控谋杀了她们的情人,后来又被无罪释放。犯罪记者 Maurine Watkins 为《芝加哥论坛报》报道了这些故事,并于 1926 年创作了一部关于这两名女性的戏剧。次年,一部改编自该剧的电影上映,也叫《芝加哥》。这个故事启发了另一部电影《洛茜哈特》(1942 年),由Ginger Rogers担任主角。百老汇剧《芝加哥》是第一部根据沃特金斯的故事改编的音乐剧,于 1975 年首演。该剧由鲍勃福斯执导和编舞,格温沃登、奇塔里维拉和杰瑞奥巴赫主演。这部音乐剧于 1996 年开始在百老汇复兴,大获成功,比 1975 年版成功得多。《芝加哥》是罗伯马歇尔执导的第一部电影。